“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爱是一种感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看待爱的角度。 既然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爱的内容也因此因人而异。 是真的吗? 神是爱的源头。 祂决定了爱的内容。 哥林多前书13:4-7是婚礼的时候常用的经文。 有时我们也会使用这几节经文来形容这对新人之间的爱。 不过, 坦白说, 这几节经文指的是神超然的爱的内容。 我们死在黑暗罪恶之中的时候, 爱是自我为中心的。 我们在基督耶稣里面活过来后, 爱是以神为中心的。 主若许可,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一一地来思想真爱的内容。 圣灵感动使徒保罗告诉我们: 真爱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恒久忍耐。 倘若我们的朋友或亲人常常迟到了一两个小时而我们却没生气恼怒, 或许人看来我们很有耐心。 不过, 圣经的“恒久忍耐”所概括的范围更广。 它也形容人在苦难当中却选择不报复反击的心态。[1] 有另外一位新约学者(Moisés Silva)如此地形容“恒久忍耐”的定义: 被挑衅却不埋怨。[2]因为这样, 有时和合本圣经翻译员选择了“宽容”这两个字来带出忍耐的观念: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同一个“恒久忍耐”的原文形容词)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彼后3:9) 一些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忍耐的人,所以觉得恒久忍耐是非常难的功课。 我们的主耶稣晓得我们的挣扎因此给了我们忍耐的秘诀。 那就是把我们的恒久忍耐建立在福音的根基上。 怎么说呢? 在马太福音22章里头, 使徒彼得一天就问了主耶稣这样的问题而主如此地回复他: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 主耶稣回答了彼得后,他立马用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喻(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来解释以上的道理。 有趣的是, 主耶稣在这个比喻里头引用了“恒久忍耐”的希腊文形容词两回。 请看以下的经文: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王),说:『主啊,宽容我(“恒久忍耐我”),将来我都要还清。』”(太18:26)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恶仆),说:『宽容我吧(“恒久忍耐我吧”),将来我必还清。』”(太18:29) 我们可以甚至这么说:主耶稣借着这个比喻为我们总结了恒久忍耐的秘诀– 因着上帝对我们的宽容, 我们应当宽容得罪我们的人。 我们必须牢牢地谨记主对我们这些大罪人的饶恕。[3]既然如此, 我们怎能不恒久忍耐他人呢?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当罪人靠近罪人的时候, 难免会彼此得罪。 当我们的妻子、 丈夫、 孩子、 弟兄姐妹、 亲人、 上司、 同事、和邻居等等因着她们的言语和行为伤害了我们时, 记得快快回到福音 – 回到起初神如何地赦免我们的罪恶因此从神那儿寻求超然的爱, 以这样恒久忍耐, 追求和睦, 乐意宽容别人的爱来回应他们。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神既然这样爱我们, 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一4:11)。 我们这些属于主的人只能用神的爱来爱我们身边的人。 这就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受难节时, 我们有时会唱伯纳德克勒福(Bernard of Clairvaux)所写的“受难歌。” 马丁路德曾经称赞他说:“如果世界上有最敬虔、最伟大的修道者, 即克勒福之伯纳德是也。[4]” 这位虔诚的基督徒借着这首歌第三段的最后一行把他一生的愿望表达出来, 希望这也是我们的心愿: “千万千万莫容我离开主爱偷生。 Lord, let me never, never outlive my love to Thee. 评论已被关闭。
|